中国货币增速连续5个月回落 货币投放逐步向常态回归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10-05-12 08:42:29 点击次数:1628
根据中国央行11日发布的数据,广义货币(M2)增量实现了连续5个月的回落。金融和经济分析人士认为,曾于去年在全球范围内保持货币高投放的中国,其货币信贷投放正在逐步向常态回归。
央行发布的4月份金融数据显示,4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7740亿元,同比多增1822亿元。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21.48%,增幅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下降1.01和4.4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31.25%,增幅较年初也大幅回落。
今年年初中国M2增速曾高达25.98%,M1增速高达38.96%。“作为市场货币供应的主要考量指标,M2连续5个月回落显示出货币政策效果趋稳、货币信贷逐步向常态方向回归的趋势。”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不过,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同时指出,观察近期的数据可以发现,货币高投放已呈逐步放缓态势,这与上年基数过高有一定关系,也与2010年以来货币当局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连续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回笼流动性的货币调控有关,当前货币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运行,与监管层制定的17%的增长目标仍有一定距离。
此外,尽管7740亿元的月度信贷增长较3月份大幅反弹,但与去年单月动辄超过万亿元的增长规模相比,信贷投放正逐步向合理水平回归,这反映出当前中国私人部门的投资需求在逐步上升,实体经济正在一步步恢复。
丁志杰认为,在监管层均衡放贷的指导思想下,预计未来信贷投放更加均衡,或将避免去年大起大落的投放格局。
尽管货币投放正在回归常态,但当前流动性过于充裕的风险依然不容小觑。去年形成的9.6万亿元信贷投放,以及连续多月超过30%增速的货币供应,虽然为中国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但也给未来物价上涨带来压力,强化着公众的通胀预期。
央行近期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就显示,“未来物价预期指数”自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持续上升,2010年第一季度虽有所回落,但仍维持较高水平。
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CPI在经历了3月份的小幅回落后,同比增长2.8%,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创年内新高。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近期食品价格重回升势,加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近期中国物价上涨趋势仍将延续。
“我们注意到,4月份M1增速较3月份的29.9%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这表明企业和居民正在把定期存款转为活期,是公众对未来通胀压力担忧的体现。”丁志杰说。
理论上,一国货币供应量增速在某一阶段到达高位后,往往会在未来半年时间里推高物价水平。去年底中国货币供应量创出改革开放以来最大增幅,社会通胀预期已有所显现,央行10日发布的《2010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鲜有的篇幅论述当前不断强化的通胀预期。
“当前外需尚在恢复中,国内工业产能较为充裕,有利于稳定价格。但在全球货币条件较为宽松、经济总体复苏的大背景下,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呈上升态势,伴随国内经济持续较快回升,市场信心逐步增强,中国价格上行的压力也在增加。价格上涨的潜在压力值得关注。”央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有关人士称。
由于一方面要调控流动性管理通胀预期,另一方面,又要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以满足经济增长需求,中国货币当局目前正在流动性调控松紧之间求得平衡。央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今后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促进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引导金融机构相对均衡地安排全年贷款投放节奏,防止大起大落。
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多位经济学家倾向认为,尽管4月份物价上涨超预期,通胀压力加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加息压力加大,是否加息取决于宏观经济增速,以及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
他们认为,目前,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正在蔓延,美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不能排除世界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风险,而考虑到投资减速和基数等原因,中国未来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速可能有所下滑,加上加息会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央行将会谨慎动用加息工具。
央行发布的4月份金融数据显示,4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7740亿元,同比多增1822亿元。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21.48%,增幅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下降1.01和4.4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31.25%,增幅较年初也大幅回落。
今年年初中国M2增速曾高达25.98%,M1增速高达38.96%。“作为市场货币供应的主要考量指标,M2连续5个月回落显示出货币政策效果趋稳、货币信贷逐步向常态方向回归的趋势。”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不过,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同时指出,观察近期的数据可以发现,货币高投放已呈逐步放缓态势,这与上年基数过高有一定关系,也与2010年以来货币当局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连续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回笼流动性的货币调控有关,当前货币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运行,与监管层制定的17%的增长目标仍有一定距离。
此外,尽管7740亿元的月度信贷增长较3月份大幅反弹,但与去年单月动辄超过万亿元的增长规模相比,信贷投放正逐步向合理水平回归,这反映出当前中国私人部门的投资需求在逐步上升,实体经济正在一步步恢复。
丁志杰认为,在监管层均衡放贷的指导思想下,预计未来信贷投放更加均衡,或将避免去年大起大落的投放格局。
尽管货币投放正在回归常态,但当前流动性过于充裕的风险依然不容小觑。去年形成的9.6万亿元信贷投放,以及连续多月超过30%增速的货币供应,虽然为中国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但也给未来物价上涨带来压力,强化着公众的通胀预期。
央行近期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就显示,“未来物价预期指数”自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持续上升,2010年第一季度虽有所回落,但仍维持较高水平。
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CPI在经历了3月份的小幅回落后,同比增长2.8%,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创年内新高。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近期食品价格重回升势,加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近期中国物价上涨趋势仍将延续。
“我们注意到,4月份M1增速较3月份的29.9%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这表明企业和居民正在把定期存款转为活期,是公众对未来通胀压力担忧的体现。”丁志杰说。
理论上,一国货币供应量增速在某一阶段到达高位后,往往会在未来半年时间里推高物价水平。去年底中国货币供应量创出改革开放以来最大增幅,社会通胀预期已有所显现,央行10日发布的《2010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鲜有的篇幅论述当前不断强化的通胀预期。
“当前外需尚在恢复中,国内工业产能较为充裕,有利于稳定价格。但在全球货币条件较为宽松、经济总体复苏的大背景下,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呈上升态势,伴随国内经济持续较快回升,市场信心逐步增强,中国价格上行的压力也在增加。价格上涨的潜在压力值得关注。”央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有关人士称。
由于一方面要调控流动性管理通胀预期,另一方面,又要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以满足经济增长需求,中国货币当局目前正在流动性调控松紧之间求得平衡。央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今后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促进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引导金融机构相对均衡地安排全年贷款投放节奏,防止大起大落。
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多位经济学家倾向认为,尽管4月份物价上涨超预期,通胀压力加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加息压力加大,是否加息取决于宏观经济增速,以及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
他们认为,目前,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正在蔓延,美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不能排除世界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风险,而考虑到投资减速和基数等原因,中国未来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速可能有所下滑,加上加息会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央行将会谨慎动用加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