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碳”,我钢企能向浦项学些啥?
陈坚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近年,国内外钢企开始陆续发布诸如碳报告、企业公民报告、气候行动对话报告等环境保护类报告。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钢铁企业基本以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披露环境保护内容,但目前来看,中国钢铁行业发布环境保护类报告的企业并不多,加之国内制定的环境保护评价标准也很少对报告的说服力提出要求,致使已发布的报告质量参差不齐,往往缺乏逻辑性和说服力,随意性较强,更不要说编制碳报告。
这反映了不少中国钢铁企业还没有真正系统性深入地思考碳减排,也没有认真思考应该如何正确告知碳减排,才能得到政府支持、政策扶持、利益相关者的理解、合作伙伴的帮助,或者认为编制碳报告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益处。
环境保护类报告背后反映的是一家企业的环境保护管理水平和认识高度。2010年,韩国浦项制铁公司发布了全球首份钢铁企业的碳报告,具体包括绿色钢铁、绿色经营、绿色生活、绿色伙伴关系等内容。该报告连续发布了5年,随后并入企业公民报告中。2020年,为更好适应国际上对碳排放的高标准、严要求,浦项制铁另外单独发布了气候行动对话报告,主要涉及4方面内容:一是浦项制铁的气候变化应对,包括应对方法、成为循环经济的推动者、治理与风险管理等;二是气候变化对钢铁行业的影响,包括风险与机遇的方案分析、浦项制铁的追求等;三是迈向未来的低碳战略,包括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伙伴关系等;四是前行的步骤,包括碳减排至碳中和3个阶段的技术路线图等。
浦项制铁精心编制碳报告等,其用意并不在罗列数据、呈现结果,而是让政府、利益相关者看到一个对社会、对环境有责任,对碳减排管理精细化程度非常高,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非常迅速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从而积极与其形成共同发展的关系。
当下,中国钢铁企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编制碳报告理应引起足够重视。根据浦项制铁编制的气候变化系列报告,以下5点值得中国钢铁企业借鉴:一是逻辑性。企业碳减排做得如何,不是简单的披露几个数据、几句话描述就可以说明的。首先应呈现企业态度,即低碳理念;其次应呈现企业是如何管理的,即低碳管理组织机制及系统;最后是企业在资金投入、技术开发、能源效率提升、技术路线图上的安排。二是清晰性。应尽量采用图表的形式,表达内容直观、清晰,必要时配以文字说明,不能含糊其辞。三是时间性。披露的碳减排数据一般应在3年以上,给人连续感,同时具有对比性,说明企业投入的有效性。四是可读性。对难以理解的数据给出解释性说明,包括数据是如何产生的、含义是什么。五是完整性。碳报告应该包括企业低碳理念、低碳管理组织机制、能源效率提升、低碳管理系统、碳交易、碳排放、低碳资金投入、低碳减排技术路线图、低碳减排合作机制、突破性技术的开发等内容。
就目前来看,虽然中国钢铁企业要在短期内达到浦项制铁的碳报告编制水平还有难度,但关键不在于碳报告的编制过程,而在于企业本身为碳报告准备的内容是否充分,对碳减排是否有系统性思考。
钢铁行业碳减排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仅靠钢铁企业自身很难实现碳中和。这就要求中国钢铁企业相关部门合力推进,尽早系统性地将问题、困难和要求向外界公布,以此取得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客户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从而为达到碳中和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