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在住宅建筑何以难推广?
钢铁流通业关注的一个热点 钢结构在住宅建筑何以难推广? 中国冶金报记者 包斯文 通讯员 潘笑融 “如何拉动钢材市场需求,维持钢材市场稳定”,成为时下钢铁流通业关注的一大热门话题。日前,上海市钢贸商会副会长任庆平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独家采访时指出,钢结构在住宅建筑的应用,将拉动钢材需求,营造巨大市场,而在我国钢结构在住宅建筑中却难以推广应用,这一现象值得反思。 据任庆平的市场调研显示,钢结构在住宅建筑应用具有很大优越性,钢结构具有“低碳环保”特性,是绿色建筑最理想的“绿色钢材”。长期以来,我国住宅建筑施工多采取现场生产方式,将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设备运送建筑工地,进行现场作业,施工工序几十年不变。这种传统生产方式由于企业的管理水平的差异和人员素质的差异,造成了现场材料浪费现象突出,现场管理粗放,水电浪费严重,垃圾排放处理不善。 任庆平介绍说:采用钢结构,完全可以改变这种局面。由于钢构件实现了生产线连续化加工制作,减少了现场工作量,没有水泥搅拌带来的粉尘污染,还可以实现不同分项工程的立体交叉作业,因而使施工周期缩短约30%。钢结构住宅可以实现“轻快好省”,因为它具有自重轻、建设速度快、性能好、节能、节材、节水、节地、抗震等优异性能,是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小的建筑结构之一。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建筑垃圾高达4亿吨,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40%,走节能减排道路,建筑是重要的突破口,推广钢结构住宅意义重大。 那么,钢结构为什么在住宅建筑上迟迟得不到广泛应用呢?对此,任庆平说,这些年尽管国家下达了不少文件,重视钢结构在住宅建筑中的推广应用,如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将通过建立财政激励机制、健全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推进相关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等多种手段,力争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但在实际贯彻执行中却大打折扣,钢结构在住宅建筑应用上,仅仅是一些“样板房”,停留在种“试验田”的阶段,这可以从我国钢结构建筑用钢可以看出,国外发达国家住宅建筑用钢量占钢产量的10%-30%,而在我国却很少,以2011年我国年产8.8亿吨钢计算,我国每年住宅建筑用钢量仅3000万吨(不含钢筋),所占比例微不足道。与这些钢结构建筑普及的国家,用钢量已经达到了钢产量的30%,造成这么大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呢?任庆平说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政府相关部门对推广使用建筑结构用钢不重视,没有鼓励政策。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技术体系没有完善,不能形成规模建造量而导致造价高等诸多原因,使得钢结构住宅发展缓慢。 任庆平特别提出,国家推广应用钢结构,没有一部强制性的法规,只是发一些《意见》、《规划》、《通知》等,因而在实际贯彻执行上,众多开发商考虑眼前利益,不是从综合的社会效益考虑,所以依然选择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与国外的发达国家不同,在一些发达国家明确禁止钢筋混凝土在住宅建筑上应用,而是必须采用钢结构,以消除污染,确保环保。 “在我国,一些有条件的城市和地区应该出地方法规,强制性地推广应用钢结构住宅建设。”任庆平认为,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完全有条件强制性地在住宅建筑上采用钢结构。上海土地紧缺,属于寸金之地,防止雾霾,治理污染,建设钢结构住宅,是必然的趋势。所以,在上海地区应该率先颁布地方性的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在住宅建筑上必须采用钢结构,而不只是停留在《意见》、《规划》、《通知》上。但迄今为止,我国没有出一部法规,强制性地推广应用钢结构住宅建设。 任庆平还分析钢结构在住宅建筑是推广应用缓慢的另一个原因,这就是对处于产业链中间的钢结构制造业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给予鼓励政策。其实,钢结构制造业是与联结钢厂与开发商关键的中间环节,国家应该出一系列鼓励钢结构业全力推广应用钢结构的政策,可国家对于钢结构这个关键的环节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这导致钢结构企业至今没有形成太大的规模,使钢结构在住宅建筑业上迟迟难以全面推广应用。 任庆平认为,钢结构在住宅建筑上推广应用,将营造一个巨大钢材消费市场。我国在加快发展城镇化建设,加大保障房建设,就拿保障房为例,以每平方米用钢30--50公斤计算,钢材的需求量十分大,再加上商品房,采用钢结构,那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钢结构所用的钢材主要有工、槽、角、H型钢等种类型钢,还有种类板材等。 随着我国钢结构住宅技术的日臻成熟,钢结构住宅建筑大规模推广势在必行,钢铁企业应该重视并抓住这个机会。加快和加大钢结构在住宅建筑应用的力度,拉动钢材需求,稳定钢材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