钒钛产业不能脱离钢铁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11-04-13 11:47:26 点击次数:1281
据证券时报报道:“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每一个十年都有钒钛产业发展的标志。”
“媒体关于钒钛产业十二五规划的报道不准确,开发攀西钒钛资源,做好钒钛磁铁矿的综合利用,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钢铁。”
1965年研究生毕业后,李朝柱自告奋勇选择去了遵义钛厂;工作多年后,他被调往冶金部科技司技术监督处,参与组织全国钒钛对外技术交流;之后,李朝柱先后去了中国钛公司、有色工业公司;最后来到四川时,他任中国有色工业公司成都公司与四川省有色工业公司的副总经理;退休后,李朝柱任四川省省委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有色金属学会理事长。
半个多世纪来,从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到参与钒钛产业管理,李朝柱终身与钒钛产业结缘;期间,也多次参与攀枝花钒钛工业的科技攻关。
“上大学的时候,一名俄国化学家有句名言:当你选择化学作为你的专业之后,你将永不后悔。对我来说,就是能为四川钒钛产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我将永不后悔。”与钒钛结缘,钒钛专家李朝柱如是总结他与钒钛的感情。
六十年钒钛发展之路
作为我国钒钛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见证者之一,李朝柱向记者讲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每一个阶段钒钛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上个世纪30、40年代,常隆庆等老一辈地质学家在四川攀西地区发现有大型铁矿的苗头。建国后,50年代,在攀枝花发现了钒钛磁铁矿大型矿场。
60年代,国家启动三线建设,重点着手对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的开采利用,一是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攀钢一期工程的普通高炉实现了高钛型钒型钒钛磁铁矿铁钛分离,炼出了铁;二是围绕钢铁基地建设修建了成昆铁路。
70年代,首次进行铁钒分离,并成功提出了钒;80年代,在选铁的尾矿中选出了钛;90年代,炼铁、提钒、选钛的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钒钛磁铁矿的综合利用开始整体推进。
进入2000年之后,新的十年中,我国钒钛磁铁矿的综合利用的进度远远超过前几十年,钒钛逐步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独立出来。特别是四川,钒钛产业体现出了两个大的特点:一方面从攀钢集团独家开发攀西钒钛资源转化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逐步形成了一个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是有一批重大的科技成果涌现,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目前我国钒钛合金的生产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与钒相关的钢铁产业,尤其是近几年围绕轨道交通与高速铁路的发展,综合生产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李朝柱认为,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四川的钒钛产业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钒钛磁铁矿资源以铁计为全国第二,钛储量居世界第一,钒储量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四川成为了世界第二大钒制品生产基地(第一是南非)、中国最大的钛原料基地、中国最大的钒钛钢生产基地、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2008年进入中国园区50强。攀枝花被中国矿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钒钛之都。
不会成为下一个稀土
对于钒钛产业的发展瓶颈,李朝柱提出两点:第一,单就钒和钛而论,产业规模和总量不大,整体规模还较小。“这怎么说也应该成为一个千亿产业!”他指出,四川的钒钛产业要发展,必须与钢铁产业进行统筹规划。因为从资源特色上看,钒和钛与钢铁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这必然会成为一个钒钛钢铁产业。就是四川的优势,也是四川钒钛业发展多年来形成的共识。”李朝柱说。
第二,目前钒钛产业发展已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低水平、同构化严重的现象,相当一部分企业在生产设施、设备结构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结构性的矛盾突出。比如重复建设使建成的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效益低下,技术创新能力弱。
李朝柱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也有两个途径。一是市场竞争,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二是加强政策引导,行业要鼓励进行资产重组、联合,通过整合后做大做强。他认为,钒钛产业在某些领域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发展,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好,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引导产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我国的稀土产业曾经长期处于无序开发的状态,对于钒钛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稀土的问题,李朝柱认为钒钛与稀土是不可比的。短期内,钒钛资源的总量远在稀土之上;钒钛资源对国家的战略保障作用,也远在稀土之上。但作为稀有金属资源,本身是有限的,从长远来看,国家应该重视和做好宏观调控。
李朝柱同时也提醒投资者,在认准钒钛产业之后就一定不要松劲,对于这个新兴的、充满前景的产业,只要选好了合适的项目,确实是高水平、高起点,还能够有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的人,在钒钛产业未来发展中将会大有作为。
“媒体关于钒钛产业十二五规划的报道不准确,开发攀西钒钛资源,做好钒钛磁铁矿的综合利用,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钢铁。”
1965年研究生毕业后,李朝柱自告奋勇选择去了遵义钛厂;工作多年后,他被调往冶金部科技司技术监督处,参与组织全国钒钛对外技术交流;之后,李朝柱先后去了中国钛公司、有色工业公司;最后来到四川时,他任中国有色工业公司成都公司与四川省有色工业公司的副总经理;退休后,李朝柱任四川省省委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有色金属学会理事长。
半个多世纪来,从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到参与钒钛产业管理,李朝柱终身与钒钛产业结缘;期间,也多次参与攀枝花钒钛工业的科技攻关。
“上大学的时候,一名俄国化学家有句名言:当你选择化学作为你的专业之后,你将永不后悔。对我来说,就是能为四川钒钛产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我将永不后悔。”与钒钛结缘,钒钛专家李朝柱如是总结他与钒钛的感情。
六十年钒钛发展之路
作为我国钒钛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见证者之一,李朝柱向记者讲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每一个阶段钒钛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上个世纪30、40年代,常隆庆等老一辈地质学家在四川攀西地区发现有大型铁矿的苗头。建国后,50年代,在攀枝花发现了钒钛磁铁矿大型矿场。
60年代,国家启动三线建设,重点着手对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的开采利用,一是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攀钢一期工程的普通高炉实现了高钛型钒型钒钛磁铁矿铁钛分离,炼出了铁;二是围绕钢铁基地建设修建了成昆铁路。
70年代,首次进行铁钒分离,并成功提出了钒;80年代,在选铁的尾矿中选出了钛;90年代,炼铁、提钒、选钛的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钒钛磁铁矿的综合利用开始整体推进。
进入2000年之后,新的十年中,我国钒钛磁铁矿的综合利用的进度远远超过前几十年,钒钛逐步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独立出来。特别是四川,钒钛产业体现出了两个大的特点:一方面从攀钢集团独家开发攀西钒钛资源转化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逐步形成了一个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是有一批重大的科技成果涌现,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目前我国钒钛合金的生产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与钒相关的钢铁产业,尤其是近几年围绕轨道交通与高速铁路的发展,综合生产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李朝柱认为,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四川的钒钛产业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钒钛磁铁矿资源以铁计为全国第二,钛储量居世界第一,钒储量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四川成为了世界第二大钒制品生产基地(第一是南非)、中国最大的钛原料基地、中国最大的钒钛钢生产基地、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2008年进入中国园区50强。攀枝花被中国矿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钒钛之都。
不会成为下一个稀土
对于钒钛产业的发展瓶颈,李朝柱提出两点:第一,单就钒和钛而论,产业规模和总量不大,整体规模还较小。“这怎么说也应该成为一个千亿产业!”他指出,四川的钒钛产业要发展,必须与钢铁产业进行统筹规划。因为从资源特色上看,钒和钛与钢铁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这必然会成为一个钒钛钢铁产业。就是四川的优势,也是四川钒钛业发展多年来形成的共识。”李朝柱说。
第二,目前钒钛产业发展已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低水平、同构化严重的现象,相当一部分企业在生产设施、设备结构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结构性的矛盾突出。比如重复建设使建成的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效益低下,技术创新能力弱。
李朝柱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也有两个途径。一是市场竞争,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二是加强政策引导,行业要鼓励进行资产重组、联合,通过整合后做大做强。他认为,钒钛产业在某些领域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发展,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好,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引导产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我国的稀土产业曾经长期处于无序开发的状态,对于钒钛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稀土的问题,李朝柱认为钒钛与稀土是不可比的。短期内,钒钛资源的总量远在稀土之上;钒钛资源对国家的战略保障作用,也远在稀土之上。但作为稀有金属资源,本身是有限的,从长远来看,国家应该重视和做好宏观调控。
李朝柱同时也提醒投资者,在认准钒钛产业之后就一定不要松劲,对于这个新兴的、充满前景的产业,只要选好了合适的项目,确实是高水平、高起点,还能够有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的人,在钒钛产业未来发展中将会大有作为。